【关于安疗佛友吃不吃大蒜五辛的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佛说?】


安东尼疗法里面推荐了许许多多对健康有益的食材,其中也包括了大蒜,因为大蒜有极强的杀毒抗菌能力,是一种天然的强大抗生素,可以抵御各种疾病,而且关键是还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抗药性!详细可以点阅以下两篇:

病原体的噩梦 – 大蒜

治疗感冒和流感的生大蒜疗法


然而以一些佛经著作的说法,大蒜等五辛是修行人需要避开的食物。于是有些本身信奉佛教(有的是正信,有的则只是迷信)的安友就觉得迷惘了。不过这不是一个大问题,毕竟安东尼推荐的有益食材很多,基于任何原因不想吃大蒜的话,那就不吃好了,还有很多其它的选择。

怕只怕万一有人以此为由质疑安东尼疗法本身(已经出现了),那我就说说自己对于大蒜等五辛问题的看法吧。我很早以前就已经接触佛法了,而且至今一直有给我们当地的佛教组织做义工。同时,我也是安东尼疗法的实践者和受益者。那么我有吃大蒜等五辛吗?我有。


佛家经典里提到需要避开大蒜、洋葱等五辛的原因,简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1、吃五辛会助长人的过多欲望和愤怒怨恨(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对修行不利。(注:“淫”作为名词时的含义是“贪欲”。)

2、出家僧团如果吃了五辛后口吐芬芳,会把信众们都给薰跑了。

3、菩萨天仙善神都不喜欢你吃五辛后嘴里散发的味道,躲得远远的不来守护你了。

4、那些低层次的鬼魂倒是很喜欢,会来跟你“亲亲嘴”(原文“舐其唇吻”。好吧,这一句最吓人了。毕竟不是所有的鬼都像《倩女幽魂》聂小倩(下图)那么好看是吧。何况人家聂小倩也不算层次很低那类鬼魂啦)。



对于这4个问题,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的:

1、五辛会助长人的过多欲望和愤怒怨恨,对修行不利。

我的想法:其实我个人真的没有觉得在吃大蒜前后的欲望情绪有什么变化。那就算我觉察不够细腻吧?其实五辛的特点就是有点刺激性气味,有些“辣”!我们有些人喜欢吃辣,喜欢川菜,因为辣味的刺激多少会带来点儿兴奋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古人认为会增长欲望情绪的意思?

佛在世讲经说法,那是2500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子游戏、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网络、没有歌厅、没有舞厅;没有各种娱乐场所,也没有各种娱乐性电子产品。我就想扪心自问一句,现代的这些丰富的娱乐渠道,哪一样不比吃颗大蒜更能让人兴奋,更能助长人的欲望和情绪呢?

佛在世的那个年代,上述的那些一样都没有。佛家实修走的是静坐修心,避开欲望的路线。那在那个时代是很可行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本来就相当简单朴素,容易静得下来;把五辛也戒掉,以便进一步保持心绪的安静,如《少林足球》里面扳手哥所说的名言——这很合理


可是2500年后的今天呢?如果说我们想要修行就得戒五辛,那戒掉上述所有那些视听娱乐渠道难道不比戒五辛来得远远重要吗?

说实在的,现代人生活,无论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生活工作节奏的紧迫性,各种娱乐渠道无孔不入的穿透性,比起2500年前那种简朴的环境,那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您说那难道我们就只能放弃修行了吗?
非也。修行修心,并不只有静坐压制欲望和不良情绪这一条路。其实就算大蒜五辛真的会助长贪欲和愤恨,那其实也只是把我们内在潜意识里的这些东西诱发出来而已。如果潜意识里有些不好的东西,比起压制,更治根的方法是将之化解掉。

闭上眼睛不看是一种方法;打开眼睛看穿看破是另一种方法。

避免大风的日子出海是一种智慧;掌握技巧乘风破浪何尝不是另一种智慧呢?

其实佛菩萨不是只有两千多年前才来一次的。每个时代都不缺高灵菩萨再来,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因地制宜,教我们适合当下时代和个人根性的修行方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2500年前的人们拥有干净的土地、干净的空气、干净的食物、干净的河流;全天然有机的农作物从来不会成为导致健康问题的凶手。

但是今天不同了,对于很多修行人来讲,身体的病痛导致连腿都盘不起来,大脑中的重金属导致脑袋无法宁静,看过的经典转头就忘,理解上也遇到了瓶颈。(安东尼的书籍里也有详细解释大脑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是如何影响心境、情绪以及大脑运作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健康的身体载具对于修行的重要性被很多修行人忽略了。大蒜极为强大的杀毒灭菌能力,正是我们身体强而有力的支援之一啊!我觉着,当我们能够解决掉身体的病痛,通透地领悟经典含义,轻易地盘起双腿,舒服安详地进入静坐状态,那时候选择不再吃五辛也并不为迟吧?


像以上这位群友那样,在安疗后改善心情、脾气、情绪的分享其实还有不少。事实上不仅普通的心理情绪问题,安东尼有细致地解释过,就连忧郁症、焦虑、躁郁症、自闭症、多动症等各种严重心理问题,都和大脑中的各种毒素密切相关。当中机理可以在蜂鸟健康公众号搜索关键字查看。

当然,正如这位群友以及文首所说的,如果您已经是一位严格修行者,已经低脂纯素并且通过安东尼疗法知道如何避开那些易被素食者忽略的食物雷区,那不吃五辛是完全没问题的,有益食材的选择已经足够多了。



2、出家僧团如果吃了五辛后口吐芬芳,会把信众们都给薰跑了。

我的想法:
是的!所以如果佛陀有要僧团戒大蒜【注】,那很正确!即便换作我们现代人,外出也同样要避免这样的不雅尴尬局面对吧?而且事实上,有的人即便没有吃大蒜,一开口也同样会有一股难闻的味道,甚至不开口就从身体散发出来了。为什么呢?

安东尼告诉我们,口气其实是肠道中腐败的脂肪蛋白质和病原体携手合作发酵“酿造”出来的。而且这些“陈酿”出来的腐败气体进入口腔,还会成为龋齿的一大成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一觉醒来漱口前都会有口气(严重的人一整天都会有口气

包括安疗前的我自己也是,一早起来漱口前是有口气的,常年如此,以至于我以为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正常现象。但直至采用安东尼的饮食建议一段时间后,神奇地发现,一早起来没有口气了!

为什么呢?安东尼是这么说的:“其实吃下大蒜有口气与大蒜无关,这是因为大蒜吃下去杀死病原体时会导致口气,如果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吃大蒜不会有异味。由于其强大的抗病原体能力,大蒜反而是改善口臭(引起口臭真正的原因是体内病原体以及在消化道内腐烂的食物)的有效药物。

我们请试想想,如果我们把大蒜打碎了放着,放多久都不会有那股臭味,只有在吃进去后才会臭。而且当身体消化道被打扫干净了之后,怎么吃大蒜口都不会臭了。这是不是印证了安东尼所说的,臭的不是大蒜,而是我们体内的腐败食物呢?

换句话说,导致口气的不是大蒜,而是那“一肚子坏水”。吃大蒜后的口气,只不过是大蒜给你“打扫卫生”时扬起的气味罢了。可不要冤枉了大蒜啊!

不过纵然如此,这么“有味道”的打扫卫生方式,建议还是看场合的好。建议选择一个在数小时内无需和他人打交道的时间(比如睡前)。当然,如果您一早起来漱口前都没有口气,或者您在吃完大蒜后不久,用手捂着嘴巴吹口气闻闻如果没有味道,那么我相信您可以在任何时间毫无顾忌地吃大蒜——您无需担心有任何异味。



3、菩萨天仙善神都不喜欢你吃五辛后嘴里散发的味道,躲得远远的不来守护你了。

我的想法:
关于“护法神”,佛经中的《阿含经》有个说法。(佛在世时没有写任何书也没有安排人做笔录。《阿含经》是佛灭度后,罗汉级别的亲弟子们首次经典集结,即根据回忆从新背出佛陀所说过的话来作为经典,真实性最高。)《阿含经》里说,每个人一出生时,就有鬼神随侍左右,但其数量不一,如果是善人,其跟随众可能有很多个。如果是坏人,也有护法神,但可能好多人才有一个护法神。而且,这些护法神的数量是有增减的,尤其如果一个人变坏了,那护法神就会一个个离去。一个人如果变好了,那护法神就会越来越多。

佛家关于“守护神”的说法和新时代很多通灵著作的说法是类似的,相当于这些著作中谈到的守护灵、指导灵。比如布莱恩·魏斯医生所著的催眠回溯著作《前世今生》中,个案在被催眠后,她的指导灵和守护灵透过个案的口,告诉了医生作者很多深具洞见的话语;《通灵日记—看见真相的男孩》——那位具天眼通的西方小作者的日记里,他已去世的智慧的爷爷在一段时期里经常来看他给与他帮助,此外他还有两位长期的灵魂老师——一位印度修行者和一位西藏僧侣,一直在给他排忧解惑,辅助他的灵性成长(《看见真相的男孩》电子版点这里,相当有趣的)。而台湾著名通灵人伶姬,其中有一本著作就专门描述她和她的几位灵界老师们的互动故事。。。


话说回来,这些经典和书籍都没有提到祂们讨不讨厌吃大蒜后的味道;我们就当祂们也讨厌好了。不过其实祂们并不需要时刻呆在我们的身边(尤其是我们洗澡和拉臭臭的时候是吧?)正如从这些通灵信息里我们看到的,祂们只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会瞬间到来。人家也有自己的生活的好吗?另一方面,我们也并不是无时无刻地需要祂们在身边的对吧?

是的你可以说,你不要吃大蒜搞得满口芬芳,否则人家不会来。但你不能说,你不要拉臭臭,否则人家不会来;你不要洗澡,否则人家不会来;你不要和老伴做羞羞的事情,否则人家也不好意思来;还有你不要放屁,一放屁就把人家轰跑了。对吧?

可是假如你肠胃已经不大好,经常有口气,甚至体味也较浓,那人家反正都太不乐意来了,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干脆就加紧时间赶紧把肚子里的垃圾排干净些,让人家来得舒舒服服呢?(安东尼告诉们,对于通常普遍的饮食结构,一个人体内有可能高达5-6公斤的宿便。如果一个人饮食结构比较干净,大约也会有2-3公斤的宿便。同时每个人的肠道也都不同。有些人小肠很窄,有些人结肠特别大而且还有口袋。。。详细可点击这里。)

那我可不可以这样?平时不需要祂们来帮忙的时候我就抓紧时间排毒;假如需要寻求帮助了,就不要吃大蒜洋葱咯。如果吃了后忽然需要祂们的帮助,那就戴上个口罩行不行?虽然,祂们都是很包容很有爱的。我们非常感谢祂们,更需要如对待其他人那样尽量让人家感觉舒服就好咯。



4、那些低层次的鬼魂倒是很喜欢,会来跟你“亲亲嘴”。

我的想法:
嗯,是的,听起来挺吓人的。可是如果这是真的,如我刚才提到在我安疗之前,早上起来漱口之前,口气也是臭的;那请想想,即便那时候我们一点大蒜都不吃,鬼魂就不会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悄悄进来送上“定情一吻”了吗?那还是那句话,长痛不如短痛啊亲!赶紧排毒清理一肚子垃圾吧!



结语:还是那句话,大蒜有极强的杀毒抗菌能力,是一种天然的强大抗生素,可以抵御各种疾病,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抗药性,是解决一肚子“陈酿”和口气问题的得力干将之一(但非唯一),只是对于肚子里的陈酿储备丰富的人,大蒜排毒时确实会在清理时阶段性引发出一些腐败的气体

如果您已经是一位严格修行者,已经低脂纯素并且通过安东尼疗法知道如何避开那些易被素食者忽略的食物雷区,那您也并不必要吃五辛,没有任何问题啊。有益食材的选择已经足够多了。

反之如果您对于佛教只是一知半解,平时什么都没戒,就戒了大蒜。那我就真是觉得。。。。。。呵呵。


那佛陀到底有没有说过戒五辛?以下小注,仅提供给有兴趣进一步刨根问底考古探寻的佛友(如果时间有限的话,就直接看结论部分好了):


注】:我们前面讲过,《阿含经》是出自首次经典结集,真实度最高。但事实上,《阿含经》中并未提及过“五辛”或“五荤”的称谓,甚至连蒜、葱、韮等名称都未提及。而以严守早期结集的经典戒律著称,风格最为严格、保守的“上座部”部派,直到今天依然没有禁五辛。

而最早出现大蒜的,是四律五论。但四律五论乃出自佛灭度两百多年后的部派佛教时期,分裂出来的一些部派佛教的经典。比如以下记载的例子:

南方“分别说部”之本部转化的“化地部”《五分律》卷26记载:在未禁蒜之前,有个比丘(僧人)是大蒜的忠实粉丝,生吃熟吃各种花样吃,“前食后食,无时不啖”,恰巧有次一位居士进入这比丘房中,嘲笑说他们的住处像厨房那么臭。于是佛陀规定,不得无缘无故吃蒜,如果必须吃蒜,则不得在诸比丘的上风行走、站立。


之后,有一比丘因为小事而吃蒜,食后因佛陀先前立了“不得行立上风”的规定而不敢去听法(大概找不到摸不准哪里是下风位,或者风太飘忽了)。佛陀知道后,斥责他为了贪食蒜而耽误正法的学习,就进一步规定不得以“小因缘啖蒜,犯者突吉罗”(“突击罗”不是要把你“突突突”的意思,而是一种犯戒的类型,属于罪行最轻的一类。比如僧人衣冠不整、露齿戏笑、跳渡沟渠等皆犯此戒)。且比丘吃蒜后,七天内不得入讲堂、食堂、浴室、聚落等地,七天之后,必须抖擞清洗卧具,打扫熏香房间,洗澡洗衣完毕,方可恢复常态。

”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卷31,也记载了一个近似的故事,并指出当比丘生病不得已或外用涂抹的情况下,允许用蒜,但不得在僧众中居住。

类似的记载亦见“法藏部”的《四分律》卷52,以及“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卷38。


第二种因缘为以蒜为缘起,但对治的是比丘过度贪食居士之供养以至影响到僧团形象,故而禁食。《四分律》卷25记载,一位名叫偷罗难陀的比丘尼,反复到一居士的田园中接受其供养的蒜,之后发展到带领其他沙弥尼去其园中拔蒜,直至拔光了园中所有的蒜。事后园主讥讽其不知惭愧,贪得无厌。佛陀知晓后呵责了该比丘尼,并规定除药用外,不得食蒜。

《十诵律》卷44有类似记载,而《摩诃僧祇律》卷38记载的版本则是商人请比丘尼入园食蒜,但比丘尼将园地践踏得一片狼藉,从而引发佛陀禁食蒜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种禁蒜因缘的记载中,食蒜本身并未为佛陀所呵责。甚至《善见律毗婆娑》卷16中明确提到:“蒜者,唯大蒜,食咽咽波夜提,余细蒜葱不犯。亦得以大蒜与食中作调和不犯。”也就是说除了大蒜,其他葱蒜类都可以吃,大蒜调和于其他食物中亦可食用。除了蒜,《摩诃僧祇律》中还提到了比丘于僧地种葱(当指洋葱)的方法,而无禁食的规定。

(“上座部”是佛灭度一百多年后僧团分裂出来的两大派系之一,另一派为“大众部”,上面提到的《摩诃僧祇律》虽然属大众部,但根据当中引用的经典,可推知此律集成时间较晚。而上面提及的其它典籍出自的部派佛教时期,也都是佛灭度两百多年后了)。


至于本文文首说修行人不可吃五辛的那四条原因,主要来自大乘经典中的《楞严经》。其次另一本大乘经典《楞伽经》也有说法,但《楞伽经》说不吃五辛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容易放逸(放逸后则容易催生其他问题),也即和文首那四大原因的第一点类似。所以本文解释第一点的时候等于已经解释了,不再啰嗦。

至于《楞严经》的出生来历,学界已经找不到确切的成书时间。一种通常的传说是,在大约佛灭度700-800年间的圣者龙树菩萨(大约活跃于西元150-250年间,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的开创者),他被大龙菩萨请到龙宫,从龙宫的典藏中看到这本经书,叹为稀有,就用他超强的记忆力默诵下来带回人间(不过汉传佛教更通常的说法,龙树菩萨从龙宫通过忆诵带回的是《华严经》。藏传佛教呢则说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回的是《般若经》)。

至于《楞伽经》的出生证就更晚了。据以深研佛史著称的印顺法师的考证,《楞伽经》的编撰,应不会早于龙树菩萨,应在西元200年以后了(详细请点击这里)。

事实上,关于龙树菩萨严谨的生平介绍中,他所发表的著作里都没有包括上述这些——不管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或是另外几部相传的大乘经典——一本都没有。换句话说,哪怕是“楞严经与龙树菩萨相关”的这唯一一张“证件”,也仅仅是汉地的一个传说。(龙树菩萨以“论师”著称,论著甚丰,发表过什么都可以查得到。至于《楞严经》到底怎么来的,请继续看后面的“外一篇”。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1、佛灭度100天后,亲弟子们通过回忆辑录的经书和戒律结集中,并没有提及五辛。

2、佛灭度100多年后,几代再传的佛弟子们根据回忆辑录的经书和戒律结集中,也没有提及五辛。

3、佛灭度200多年后,已经分裂成多个派系的再传佛弟子们的一些经典结集中,也只出现了对大蒜食用的有条件限制(原因是怕吃后的味道影响他人,但在某些条件下仍可以食用,并且不否定其药用价值),而且没有限制其余四辛。

4、直到今天,以严守早期结集的经典戒律著称,风格最为严格、保守的“上座部”部派,依然没有禁五辛。


5、本文文首那四点所引自的经书,是在佛灭度700-800年间或者更后,才忽然冒出来的。

所以,如果单单以有考据佐证是源自佛在世时所说的佛法经典来讲,佛陀并没有禁五辛。如果有戒大蒜,那也就是单纯因为怕个别僧人吃后的味道会影响大家;如果被信众闻到,那对僧团的印象也不好,仅此而已。并不关护法神和鬼魂什么事。



以下一篇,只提供给看完上述后尚有疑问,仍有兴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佛友,作为更进一步深究的一块踏脚石


【外一篇】来自佛家经典结集的疑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佛说”?
 

我们先来列一下佛家经典的来源——经典结集

(如果没兴趣详细了解各次经典结集的话,就跳过去,直接看后面部分好了。)


【第一次经典结集】因为佛在世说法49年但没有作任何文字记录。佛灭度后100天时(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雨安居”时),弟子们第一次经典结集。由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护持(赞助)500位罗汉级别的佛弟子(罗汉级别的弟子实不止此数),在首都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内进行。(“七叶窟”在王舍城侧之灵鹫山,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上,故名。)


这次结集由“头陀第一”的大迦叶主持,通过回忆背诵的方式,把佛讲过的话系统整理出来,以作为日后弟子们修行的课本。“经藏”(那时候叫“法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按经体的形式整理成九部:《修多罗》(长行)、《衹夜》(重颂)、《伽陀》(孤颂)、《尼陀那》(因缘)、《阿弥陀那》(譬喻)、《闍多伽》(本生)、《伊帝目多伽》(本事)、《阿浮达摩》(阿毘达磨)、《优波提舍》(论义)。

“律藏”则由“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分八十次诵出,称为《八十诵律》,每条都经过大众的审问和解答,确认。

这次集结耗时三个月完成(另说耗时七个多月)。此次结集是为“第一次经典结集”。

(结集所用语言是世尊的母语摩揭陀语**。结集出来后依然没有写下来,而是让弟子们以背诵的形式流传下去。不过为了便于记忆,比丘们以铁制的笔蘸墨水,用摩揭陀语/巴利文把三藏内容摘要地刻在贝多罗树叶上,放于袋内,作为信奉,这便是所谓的“贝叶经”。如下图。)

** 摩揭陀语:这是印度的一种古老语言。传统说法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本人所用的摩揭陀语,虽然两种语言十分相似,但巴利语与真正意义上的摩揭陀语还是有些区别的。摩揭陀语是一种东部方言,巴利语则带有很多西北方言的特征。不过通俗来讲,说这两种语言是同一种也是可以的。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部派佛教时期的《五分律》和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记载,结集时“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从南方弘法赶回来,问起大迦叶结集的内容;在有的问题上,他说“我印象中佛不是这么讲的”;尤其在戒律上不满意大迦叶的保守作风,两人产生了分歧。

能进七叶窟结集的不是只有500人吗?但事实上有数千比丘纷纷赶到却不让进呢。富楼那干脆就组织大伙儿在七叶窟西北20余里处另作结集,结集出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相对于大迦叶等在七叶窟内的“窟内结集”或“上座部结集”(“上座”是长老的意思),此结集被称为“窟外结集”或“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经典结集】佛灭度110年后,西部的僧团发现东部僧团收取民众金钱,这引发了僧团对于戒律问题的巨大争议,于是在毗舍离又举行了一次经典结集,其目的一个是对于能不能收受金钱等10件戒律问题(十事非法)作裁定,第二个是把原来的经律再互相确认整理一下。此次结集由耶舍长老召集了700位上座僧众举行,是为“第二次经典结集”,又称“七百结集”、“毗舍离结集”。

这次把第一次经典结集的成果,再加上佛弟子们根据回忆新增的内容,整理出《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四部《阿含经》(“阿含”意为“传承”,意思是从佛陀处传承来的理论学说,并且需要继续传承下去)。这时候内容已经比第一次集结时多了不少。如果第一次集结那九部经是 Ver 1.0,那这四部《阿含》就是 Ver 2.0了。

(结集所用的语言同样是摩揭陀语,同样没有写成书——最多就是用贝叶摘要提醒,同样让弟子们以背诵的形式流传下去。)

(顺带一提,在《阿含经》圣典中,菩萨仅两位,一是未成佛前的释尊,另一是当来在此世界成佛的弥勒。释尊是沙门,弥勒也是现比丘相,在声闻会中坐。有几篇经文都有提到弥勒菩萨,并记别他将来人间成佛。)

这次结集完后,僧团长老们裁定佛弟子收取金钱是违戒的,其它九件事也是违戒的。(举个例子吧,比如僧人可不可以储存盐?为什么僧人要储存盐呢?出去乞食的时候,人家不吃的饭菜要是有点淡的话,可以自己放点盐。上座的长老们就裁定僧人不可以储存盐,你自己存盐了就有私财了,就有执着了,这对修行是不利的)。

对于这十条裁定,东系僧团表示不服啊,他们也召集了万余僧众,自己也来做一次经典结集,对经、律进行核定,确认“十事合法”,他们的结集史称“大众结集”。

反正谁也不服谁吧,此矛盾发展到最终,导致僧团彻底分裂成两个部——西系的“上座部”和东系“大众部”——各自修行。上座部(风格较为严格、保守),认为金钱等十事非法;这部在比较保守偏僻的西部地区修行。大众部(风格较为宽松、灵活),在人气旺盛的东部地区修行,人数本就多,又比较广结善缘,发展日益壮大。

后来,双方又进一步分裂为更多不同的派系——“上座部”后来分裂为11个部派,“大众部”后来分裂为8个部派。


【第三次经典结集】佛灭度150年后(另一说是佛灭度236年时),这时候佛教团体已经分裂成为了14个派系,这时期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其中一个派系是从“上座部”分化出来的,称为“分别说部”。因为印度帝王阿育王实行了残酷的侵略扩张战争,完成版图扩张后,为达成稳定的统治,大力辅助当时位于西北地区的“分别说部”僧团,统一成为国教。

由于阿育王实行以“汤药、饮食、衣服、卧具”四事供养僧人,支持佛教发展的政策,外道为了追逐利养,大量(据说有18派共6万异教徒)混入佛门,导致佛法污染变质,邪见横行。为了剔除外道教义,统一各部派的不同意见,阿育王于是让“分别说部”僧团领袖目犍连子帝须发起了第三次经典结集。

此次结集召集了1000多比丘于首都华氏城举行,历时九个月,对经律论三藏,主要是上座部的三藏进行了会诵确认,完成经典集成。(但是因为东南地区的僧团并不承认,所以后世又称此次结集为“分别说部结集”)。

从这个时代开始,佛经才开始有了文字记录,辑录成书了。(阿育王时期沒有用梵文作為官方語言,而是用了摩揭陀語/巴利语。不过貌似阿育王也沒有把哪一種語言定為官方語言,比如在他的碑銘和柱銘中,有用了摩揭陀語/巴利语和不同的地方語言。)


从这一次经典结集开始,有“论藏”了——即把祖师大德们的观点见解也作系统辑录。

而这次结集比较重要的,是汇整各部派对佛法的诠释异议,由大众讨论,以便评定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并将之编撰集成两部《论事》。“论事”,就是争论的问题,把不同派别的论点整理出来,支持与反对的论点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现仅存一百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

这里举个例子吧。大家去争论这个轮回的主体——灵魂,到底有没有。化地部”坚持认为没有灵魂,因为世尊说“无我”嘛。另一些僧人则认为有灵魂,因为如果没有灵魂,就解释不了轮回,所以灵魂必须有。当时那个主持人目犍连子帝须他自己是认为没有的,于是他就把认为有灵魂的那些僧人,连同外道一块儿都给撵跑了。

被撵出去的那些僧人就另立了一个派叫“犊子部”。这个名字看起来很奇怪;“犊子”其实是种族名,就像释迦族一样。“犊子”的意思是犊这个种族的孩子。因为当时犊子部的首领是属于犊子这个种族的,所以叫做“犊子部”。

所以您就明白为什么佛教部派会越来越多了。目犍连子帝须这一撵,又加了一次分裂。

结集后,阿育王敕令目犍连子帝须选派一批优秀的僧伽,远至恒河流域以外的地区,以及印度境外各国弘传佛教。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推广,佛教快速传遍东南亚。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阿育王是如何深度影响佛法的,请点击以下两篇(考据繁杂,容易头痛头晕者慎入):

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一)

阿育王时代变造佛教之史探(二)

我觉得,东方对佛教严重干预和影响的阿育王,和西方对基督教严重干预和影响的君士坦丁大帝,可谓东西方宗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对“双面活宝”了!我这里说“双面”,因为这些帝王一方面把这两个宗教推向了民众普及化,另一方面,却又不同程度地扭曲了原有的教义(好在阿育王对佛教的扭曲远没有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的扭曲严重)。

顺便一句,如果您好奇君士坦丁大帝是如何深度干预扭曲基督教的,可以点击以下这篇可见一斑:

全面有力的考证:早期被帝王删修前的基督教奉行“素食”


【第四次经典结集】:(北传佛教有两种说法,南传佛教也另有说法。这里选择北传佛教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说法)。佛灭度400多年后(西元前第二世纪),有大月氏种族的迦腻色迦王率兵侵入印度,并吞四邻,建立阁陀罗王国;武功文治,足与阿育王先后媲美。王国兵力强盛,便进攻东印度,威胁文明的中心摩竭陀国(印度北部的一个小国,约略相当於今天印度的比哈尔。当年的摩竭陀国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佛陀一生游行传教,经常会在这里)。

摩竭陀国王自知兵力不敌,献出佛钵和马鸣菩萨来要求讲和。佛钵是佛在世时所亲用的钵,是传佛正统的证据;马鸣菩萨是中印度学高德重,众望所归的大师(被誉为佛教第十二代祖师。后面会提到的龙树菩萨则被誉为第十四代祖师),视如国宝,都是迦腻色迦王心所欲得的。因此双方就讲和了,战事寐息。

迦腻色迦王是诚信的佛教徒,在王政的余暇,每日奉请一僧,入宫说法,但是发现各僧所说的法,各不相同,颇有出入;王心里疑惑,就问高僧胁尊者“请问孰是孰非?”胁尊者答说“佛灭多时,各宗师徒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各说自己的好,实在无从判定是非;王要欢喜哪一宗,不妨趁这时机,依照自宗来结集三藏。”于是,王就发起邀选500位学德并高的高僧,推举世友尊者为上首,胁尊者为主持,于迦湿弥罗发起了第四次经典结集。

这次结集主要是给三藏注释。先造了十万诵《优婆提舍论》注释经藏,又作了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藏,最后造了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共计200卷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并以赤铜为牒,用梵文**镂刻,建塔珍藏;另以抄本远送各地,广宣流布。

根据学者的研究,佛教经典的梵文化,可能就是从这个时期逐渐流行起來。由於梵文的影响越來越大,佛教各部派、各地区原來口头流传的俗语化佛典,一点一点地开始往梵文化的方向倾斜。有些部派(比如“說一切有部”)的经典,都梵文化了,以梵文為经典语言;但也有许多其他的部派(比如“上座部”)并没有梵文化。后来的大乘经典多用梵语,也源于从此后梵文开始復兴。


**梵语:梵语与巴利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印度语,两者十分相近。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

在古印度,梵文被认为是一种神圣、高雅的语言(古代的婆羅门教就是用梵文写的;他们的经典四吠陀等都是用梵文写成的)。在古代印度里,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懂梵文、讲梵文,而下层社会的人不懂梵文,他们所讲的是俗语。巴利语就是一种俗语。

释迦牟尼生在王族家庭,他自然是懂梵文的。但是在他成道之后,他就一直用俗语為普通人民大眾,讲解自己所发现的真理,而不用梵文。主要是因為一般的人民大眾不懂梵文。只有用俗语,他们才能够了解佛陀的言教。这也体现了佛陀主张眾生平等的思想。

顺带一提,佛教经典传到中国后,为方便普陀大众理解,同样是以比较白话的形式(而非文言文)流通的。这个和佛陀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第五次经典结集】:公元1871年,于缅甸首都曼德勒。国王敏东发起,由三位高僧主持,召集2400名高僧举行,对巴利文**经典原文进行了重述、验证和校对。经五个月完成。最后将所有经文撰写在729块大理石上(下图,每片5.5尺长 X 3.5尺宽 X 5寸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书。并在曼德勒山麓建成佛塔(固都陶佛塔)放于其中,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今尚存於曼德勒古都。


**巴利语:“巴利”是“文章、经典”的意思。将“摩揭陀语”称为“巴利语”应该是在公元五世纪开始的。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母语或本族语,这种只用来学习和记诵佛教圣典而平时很少用来沟通交流的外来语,就干脆将之称为“巴利语”(圣典语)。事实上,佛陀是允许比丘们利用自己的方言俗语來学习及宣传佛教教义的;这对於接近群眾、深入群眾有很大的好处。根据一些资料来看,佛陀可能主要是用摩揭陀语/巴利语讲法,但必要时也会用到其它方言。

(如果有兴趣对佛陀说法的语言作更多探讨,点击这里是其中一篇。)



【第六次经典结集】:公元1954-1956年,于缅甸首都仰光。缅甸佛教徒在政府赞助下,邀集周边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老挝)、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尼泊尔共八个国家的上座部长老2500人(下图),于仰光北郊五里处的艺固山岗上,由缅甸首相乌努率领建造了一个大山洞(仿照首次结集)进行。过程由马哈希尊者负责问证,明昆尊者充当阿难角色负责回答,对巴利文的三藏进行严密核校,历时二年,完成了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巴利文南传《大藏经》的汇编


更多经典结集】:又据1789年泰国伐奈那亲王所著,经拉玛六世于1923年敕令出版的《结集史》一书所载,南传上座部共举行了九次结集。前三次在印度,中间四次在斯里兰卡,最后两次在泰国。前五次结集,经考证,与斯里兰卡的《大史》的说法相同。至于第六次至第九次的结集,并未能取得泰国以外的其他南传佛教诸国的认可。

上述所有这些结集,都属于对早期印度和南传佛教(“大乘佛教”称之为“小乘佛教”)的经典结集。换句话说,前面虽然说了这么多,但跟“大乘佛教”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大乘经典结集】:我们平时所听到大乘经典的结集和流布因缘,是文殊、弥勒菩萨请阿难在铁围山诵出大乘经典,名为《菩萨藏》,藏在龙宫。后来龙树菩萨被龙王请进龙宫阅览。龙树菩萨用默诵的方法将之带回人间。

但其实这个说法是在通过佛灭度很久很久之后出现的一些零星的资料,勉强拼凑出来的:

结集的人物:大乘佛教第一个僧团的开创者——龙树菩萨(大约活跃于西元150-250年间,即佛灭度后700-800年间),在他的著作大智度论卷100中简单地提了一下说,“佛灭度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诵出大乘经、律、论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可是,《大智度论》没有指出文殊、弥勒和阿难结集大乘藏的时间和地点。

结集的地点:《金刚仙论》**卷一里则提到,“在铁围山**外的空间中,如来和无量诸佛都聚集在那里。开完会后,说想要集大乘法藏,于是就召集了徒众、罗汉有80亿X1028(80亿那由他**)这么多,菩萨则有有无量无边、恒河的沙子那么多到不可思议,都聚集在那儿了。”这里没有提阿难作为主要角色,但徒众、罗汉里可能包括他;并且提到如来和诸佛也来了;聚集的人数更是庞大得想象力都不够用(尽管大多都是肉眼看不到的神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而且没有提啥时候发生的事。

**《金刚仙论》:北魏年间来到中原地区的北印度著名译经师菩提流支所著。他的译经与著述大多完成于公元508-537年间。

**那由他:1那由他=?有不同说法。这里采用《华严经》的说法,1那由他=1028;若采用其他说法则还要多很多很多很多。谷歌搜索会出现:1那由他=1060;元代朱世傑的《算学启蒙》认为:1那由他=10112

**铁围山:佛教认为南赡部洲等四大部洲之外,有铁围山,周匝如轮,故名。 (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咸海,赡部等四大洲在此,围绕此咸海者,即铁围山,此为一小世界。)

结集的时间:《道宣律师感应传》**中说是在第一次结集后的“二十年”,嘱咐文殊菩萨往大铁围山诸菩萨等住处,九个地方共有八万人来结集。这个说法和前者地点相同,人数则少多了,不过八万人听起来比较合理些。

**《道宣律师感应传》:这是唐代高僧,南山律宗开山之祖道宣法师(公元596-667年)所著。道宣法师的著作不少,其中有四部是属于他在晚年时的“应化感通”之作。这是其中一部。

其它的结集说法:比如《菩萨处胎经》**卷七的<出经品>说,“佛灭七日,五百罗汉受了大迦叶之命,至十方恒河沙刹土,邀集八亿四千比丘,以阿难为上首,结集了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将三藏又分作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计为八藏。” 这人数,那年代全印度加周边国家的人口加起来也不可能有8亿人吧。

**《菩萨处入胎经》:是西魏大统十六年年间的国宝级别经书。由东晋时期的著名译经宗师竺佛念于姚秦弘始年间(公元399~416年)。这是他翻译出的多部经书中的一本。

结集后的保存方式:按照《道宣律师感应传》的观点来说,大迦叶主持的小乘经典的结集是“广结”,文殊主持的大乘经典的结集是“略结”。此后就交给了娑竭罗龙王**保存。他把文殊交给的经典保存在了大海底他的龙宫之内。

**娑竭罗龙王:又作“娑伽罗龙王”,是观音菩萨的二十八部众之一。

大乘经典的流布:《龙树菩萨传》** 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龙王化身为一个老僧,把龙树菩萨接入海中龙宫看他珍藏的经藏,龙树菩萨大为惊喜,仔细研读了大量经典,并装了一箱回来。(更流行的说法是他用默诵的方法将最重要的《华严经》下卷带回人间)。

**《龙树菩萨传》:此书署名鸠摩罗什所译,但是否真是鸠摩罗什所译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就算它不是鸠摩罗什写的,成书也晚不过5世纪(佛灭度后900年)。鸠摩罗什(公元343-413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生于龟兹,祖籍天竺,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上述资料所出自的五本著作,《大智度论》《金刚仙论》属于“论”,就是说那是作者听回来的,并不是原始出处。《龙树菩萨传》属于“传记”;先不说是否鸠摩罗什著的还存争议;就算是,传记本身也不能算第一手资料(鸠摩罗什的生卒年份比龙树菩萨晚大约150-200年)。《道宣律师感应传》这个很难界定;因为通灵嘛,我们知道只要四次元或以上的存有,都可以给他显示幻境,真假难辨。而且通灵九成以上通到的都是来自四次元的灵,而非真的高灵。

唯一属于“经”的,只有《菩萨处入胎经》了。可惜以内容上来看,却是最经不起我们现代人推敲的。很简单,即便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个世纪前也不过“四万万同胞”(4亿人)而已。就算他们2500年前就能凑到当时全印度加周边诸国8亿人,这么多人聚一起的交通、食宿,有可能吗?

可想而知,以上资料如此零星、神话又且没啥根据,难经推敲的说法,佛史学界是不可能接受的。


而以下考据资料,则提供了一些关于大乘经典的蛛丝马迹。

前面我们说过,玄奘法师的传记里提到,第一次王舍城结集时,不是有窟外的“大众结集”吗?他认为其中有大乘经。还有一位,同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印度真谛法师,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他们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

好了等到佛灭后110年的第二次经典结集时(就是导致僧团第一次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那次),那时大众部自己也搞了一次经典结集。大众部结集的《增一阿含经》卷第一《序品》中,有简略地提及了“大乘”、“菩萨”、“六度”、“三乘”等大乘义理,而且还告诉我们杂藏中的“方等经”就是指大乘经典。好吧,终于等到一点证据了!

不过,大乘经典数多量大,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一派、一系所能完成的,它总有一个口授、传诵、记录、编集,乃至定型、流布的过程。可以说,在佛灭后110年的第二次经典结集时,大众部自己的结集中已经有了大乘佛教思想和经典的萌芽种子。此后数百年来,大乘经典纷纷涌现、定型、流布,并被翻译为汉文。以下举几个例子:


般若经典:《般若波罗蜜多经》有8部,其中心思想是一切皆空。一切皆空的思想首先是由大众部、一说部的“生死涅架皆是假名、无有实体”发展来的。据南传的《论事》一九·二(《南传大藏经》第58卷365页)的记载:“制多山部”(案达罗地方的“大众部”自由派)主张「空性含於行蕴」之说,此即是「缘起空性」的教理。而大众部活动的主要地点是案达罗国,案达罗国在印度的南方。因此说,在公元一世纪佛灭度后500-600年)时,南印度已有了般若经的存在。若从我国的译经史看来,小品般若、大品般若和金刚般若,确实是在公元150年前就已存在了。由此可知,大乘运动最早兴起于公元前后的印度东南方,其中大小案达罗国就是大乘的发祥地。《般若经》出于南印案达罗地方,已为近世学者所公认。

华严经》:日本华严学的权威学者高峰了知在其《华严思想史》中说:“有关华严系统的最古译本是:竺法护法师(公元266~308年,西晋译经家,原籍月氏)以前的《兜沙经》与《菩萨本业经》。”又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了另外两部经:《渐备经》与《不可思议解脱经》。这四部经,恰恰都各是《华严经》中的其中一品内容。而这四部经的翻译时间,是在公元150年佛灭度后700年)前后。《华严经》的翻译呢是在公元418年3月(东晋时期)。这么看来,《华严经》很可能是由此前稍早时期出现的一些单独的经书组合、并陆续加以增益,经历了200余年才渐次组成现行的《华严经》的。

《法华经》:其成立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成立偈颂,二是发展成长行,三是增补长行,四是增补《累嘱品》以下诸品。从《大乘佛教成立的社会背景》一文看来,《法华经》前二十二品部分,于公元100年前已告成立。现存的二十七品《法华经》则是在公元150年佛灭度后700年前成立。而其成立的地点,据日本小野玄妙的《佛教的美术与历史》说,当在“犍陀罗或迦毕试附近”的印度西北和西域诸国。

《无量寿经》:据有关学者研究推测,《无量寿经》可能是在公元2世纪公元100年代)前,犍陀罗地方的“化地部”编辑成的。

《观无量寿经》:可能是在第四世纪(公元300年代)末,于中亚细亚成立的经典,因为这地方考古发现很多有关地狱图的绘画遗品。

《阿弥陀经》:据《历代三宝纪》卷五和《开元释教录》卷二说,《阿弥陀经》当“为《无量寿经》诸译中成立最早之一部”。

《涅槃经》:亦名《大般涅槃经》,其卷七中载: “佛告迦叶,我般涅架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由佛这一预言看,“佛涅架七百岁”后,正是古印度笈多王朝(320-470)时期。这个王朝崇信婆罗门教,排斥佛教,所以该《经》中处处载有“佛教被损害”的情形。由此推测, 《涅槃经》大概成立于公元四世纪(公元300年代)。其地点大致是笈多王朝统治的中印度一带和局宾等地。

《大集经》:是由诸多篇经集合成的经典。因此,它的成立年代有前有后,大概说来当在公元200-300年前后。至于将同类性质的经典集为丛书,成为《大集经》,大约是在公元四世纪(公元300年代)时,但也有人认为是在五世纪(公元400年代)之后。其成立的地点,以诸经的不同而有异,大概说来可能是沙勒国、北印度,特别是于阗可能就是集成《大集经》的地方。

《梵网经》:相传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但因流传、著者之史实不详,所载多引用他经,故被推定为不是译自梵夹(指佛书。原始的佛经“贝叶经”以贝叶作书,贝叶重叠,用板木夹两端,以绳穿结,故称),而是我国刘宋朝代(公元420-479年)末年伪造的经典。(“伪造”这个词在这里用得有点奇怪。反正这些大乘经典都不真是佛陀在世时说的;汉人写的叫“伪造”,那印度人写的就不叫“伪造”了?好像有点种族歧视哟?)

《楞严经》:这个我没有找到较确切的说法,就问了现时最火的大数据人工智能 ChatGTP。得到的回复是:“最早可能的成书时间是公元五世纪(公元400年代)左右。然而,这个时间点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因为这部经典的传承和演变历经了漫长的时间,其早期版本可能已经失传或被修改过。一些学者认为,《楞严经》可能是由多个版本的经论和演说逐渐形成的,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个版本。这个过程可能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这个答复如我所料,和前面几本经书的集成时间与方式差不多。ChatGTP果然名不虚传!(不过试过ChatGTP也有翻车的时候。)


(以上部分资料如果想作更详细了解,可以点击这里。)

总结一句:上面举例的这些大乘佛经,大致在佛灭度后500-1000年间成书。


大乘佛法于佛灭度400-500年后,开始逐渐发展。如宏印法师所说,小乘的经典在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有可信的历史可以研究。至于大乘经典,如果除却一些大乘经典里那种“自己证明自己”的方式外,想找其它实物证明的话,抱歉,没有。其产生确是一个『谜』——历史上没有记载有哪些人在什麽时间、什麽地点结集了大乘经典。但在佛灭度200多年后的部派佛教时代,就逐渐有类似大乘经出现,佛灭度400年再出现大量的大乘经,到了佛灭度500年时,出现了更多量的大乘经,而且赢得了更多人的信奉。

圣严法师认为:

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生于南印而成熟于北印,西北印本为婆罗门的教区,所以流行梵文;为投合梵文环境,传来中国的大乘圣典,也均出于梵文本的翻译。

初期大乘圣典的渐次结集而公布於世,乃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进步思想的无名学者,他们在默默中为了发扬佛的本怀而工作。

直到龙树菩萨出世,集数百年无名大乘学者的工作成果於一身,予以搜集整理著述发扬,才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详细请点击这篇:《圣严法师:大乘佛教兴起的主要原因


问题来了。我们试想一下:佛教僧团的第一次经典结集,虽然是单凭回忆整理出来,而非佛在世时的即时记录,但毕竟是亲传弟子的新鲜回忆,哪怕回忆中也许会有点小错漏,总体而言,准确度应该依然是相当高的。但纵然如此,首次结集就已经出现意见分歧,出现“窟内结集”和“窟外结集”的分裂做法了。

第二次经典结集,已经是一百多年后了,我们以20年一代人来算,第二次结集的弟子已经是佛陀亲传弟子的好几代徒子徒孙了。佛弟子依然是按照记忆结集经典,在新结集出的经典中,您能保证当中没有水分吗?

而这一次结集同样因为意见分歧导致双方各自结集,甚至导致僧团彻底分裂为两个部派;并且还没停,继续分化,到第三次经典结集时,已经分化成十数个部派,最终分化成近三十个部派(有些部派并未列在图表中)。这还未包括发展到大乘佛法时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实在的,这其实也是必然的趋向结果。


首先,每个人其个体就有主观性不稳定性,这导致靠记忆传颂下来的经典也不可能是完全稳定的(这也是为何每一次经典结集,经文都在增加;而且不同部派的经文各有不同,并不完全一致)。

再者,佛陀对于同一种问题的回答,面对不同的情形、对象,可能有不同的答复。有的弟子可能听到或记住了前者,有的则听到或记住了后者。

第三,经文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让人们心中的每一个疑问都获得答案——这,就给了人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何况就算同一句经文,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四,经文中有的是了义的“究竟说”,有的则是不了义的“方便说”。“方便说”只是针对当时当下对象状况的一种临时说法和对策,但随着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永不止息的变化,原来的“方便说”就不见得能持续具有普适性了。

举个例子。佛陀明明规定僧团只能乞食的。然而,社会并不总是稳定富足的,到了兵荒马乱和各种天灾人祸时期,人民尚且流离失所需要粮食救助,还哪有多余的食物供养僧众呢?如果僧众还要向他们乞食,岂不是给人民雪上加霜吗?还有一些处于深山僻野的大寺院,周边又哪有那么多人家可以提供僧众足够的食物呢?所以汉传佛教后来就灵活地改为自耕自足,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这算犯戒吗?犯不犯戒关键在领悟其内在精神,而非文字表面。

第五,每个人每个僧团,都在“严守经典”和“适应生存环境”“顺应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并且每个人每个僧团心中的标尺都不一样,想法也都不一样。

第六,如果轮回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从2500年前佛陀时代前,就已经生生世世轮回到现在,那他肯定不会2500年来依然在原地踏步的;一定是经验、知见、领悟力等各方面都已经大为成熟的。即便这些没有表现在表意识,也会藏在第八识(潜意识)里。所以,他们也许在有些转世里会重复学习和体验同样的东西,以增加其厚度;但不会2500年来一直重复学习和体验同样的东西;而是会尝试一些新的,从一些新的角度,也就是从宽度来拓展;或者从原有的高度上拔高。

所以,修行有一条标准的适合所有人的轨道让你沿着走下去吗?
没有。

或者也可以说有很多条。
甚至可以说有无数条。

这也是为何后来发展到大乘佛法,传到中华大地之后,同样产生分化——分化成八大宗派【即: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以方便不同根性的人们修行。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缰绳往回拉一下。刚才看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结集历史,有没有一种感觉,就好像一群学者在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地给一堆文物反复做考古认证工作,研究文件都堆得一叠叠的。然后忽然跑上来一小孩,递上他手上的东西说这也是同时期的文物。大家说证据呢?然后,然后那孩子就给大家讲了一个神话故事。。。


哈!您先别急,其实灵性上的东西,从来就不必要做什么考古工作,不需要什么证据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属于三维物质的东西。试问世尊当年菩提树下成道,开班授课,他有给大家展示什么经典考古证据吗?不需要!大家只看他教的东西本身能否触动自己,能否开智慧而已。

(世尊成道后在鹿野苑第一次给5个弟子上课。后世称为“初转法论”。)

所以,如果有天您发现您所钟爱的那本佛经居然是在佛灭度数百年后才忽然出现的,请无需觉得迷惘——有些经典,哪怕不是佛在世时的亲传,那也许是佛在后世再来时所传呢?又或者是以通灵的方式传给某位弟子(包括出家、在家弟子)呢?又或者是其他的佛菩萨所传呢?。。。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就拿大乘佛教的“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关于他的一些大乘经典的“龙宫取经说”来讲吧。古人容易相信这话,但现在我们发现海底并没有龙宫了,失望吗?

可是您有没有想过,虽然我们坐飞机在云层之上同样没有找到天人菩萨,但量子物理学却用科学的观点告诉我们,祂们极有可能位于更高的次元,不同的密度空间?那所谓的龙宫,可不可以也用类似的定义呢?

(下图描绘大龙菩萨给龙树菩萨献上大乘经藏,并果品供养。)

(真正的龙树菩萨不会是上图这个形象的啦。正如真正的佛陀也不会是我们在大雄宝殿里看到的那个样子啦。有一天如果您开宗立派了,他们也会把您画成这个样子了。他的真人可能更接近下一张图的样子,还有可能是个养过条小蛇,偶尔盘在身上当宠物或者当保镖的怪人。)

如果您了解一点龙树菩萨的生平会知道,龙树菩萨不仅天赋异禀、天资聪颖、聪明绝顶,而且他的行事作为从来都不收边幅,丝毫不会受任何框架、观念的约束,在保守派看来相当的“离经叛道”。为了守护和发扬他的理论,他和保守派长老大吵了一场,甚至差点就脱离佛教,自创教派了。好在大约权衡过之后,他还是聪明地从原有的原始佛教基础上,搭建出自己的平台,发展出自己想要的高度。

那关于“龙宫取经说”,我就再假设一种可能性——如果龙树菩萨其实就像现在“新时代”的诸多通过通灵下载的灵性讯息和书籍一样,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获得经书呢?但是那个时代的印度人可能对通灵是一点儿概念都没有的——你说的,谁信啊。

另一方面,当时的佛教拥有着丰富的修行人资源,而且他自己的理念和原始佛教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其角度、高度和宽度而已(我不是想说谁高谁低,而是说他尝试一些新的角度,或者是想在原有基础上往某些方向扩展)。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是去争取尽可能多的思想不保守的僧众的认同。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他的理论根源最好是能和“首次经典结集”绑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菩萨们请阿难铁围山诵“菩萨藏”并藏到龙宫的故事了。然后,再由自己从龙宫用默诵的方式取回来(默诵,就不需要实物证据了嘛)!

在汉传佛教里,龙树菩萨被赞誉为“第二代释迦”,意味着他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仅次于佛陀。其实同时也暗示着,他的理论如佛陀那样有开创性的一面。开创性意味着不一定需要在物质上找到承传于佛陀的证据(正如佛陀当初也并不需要承传自谁)。

当然,如果他本身就是菩萨再来,同样也不会顾忌打这样一个“小小的妄语”。打妄语有没有业力,端看用心罢了。


事实上,所有在龙树菩萨之前和之后的忽然冒出来的很多佛教经藏(不管是否被主流佛教认可)也是类似的思路。方法很简单,就是经首必须对上四字暗号——“如是我闻”;必要时加进世尊和弟子的对话角色,那就好了。(那如何辨别里面说的是否真理真相?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了。)

而且,您还记得在前面【注】文的末尾吗?我们已经说了,事实上,在对龙树菩萨的生平考证中,他所发表的著作里根本就没有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或是另外几部相传的大乘经书——一本都没有。那就仅仅是汉地的一个传说。

所以,换句话说,前面这个“龙宫取经”的点子,极有可能并不是我们的十四祖龙树尊者的点子——而是别人的点子。那“别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啊!“大树底下好乘凉,巨人肩上好前行”啊!这和添加“如是我闻”是同一个思路。而其更背后的根源,是人性——大家都希望阅读背景华丽的著作,学习背景华丽的法。对于来历不明,没有大师撑腰的法,人们很可能就没有兴趣修学了。毕竟,大家都忙啊!不想花时间去试错。

所以不管怎样,想出这个点子的人用意还是很好的。你不能说如果这点子不是龙树菩萨想出来的就是坏点子,或者说出点子的人是坏人。用意是一样的。

事实上,正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第二卷说:『佛法非但佛说者,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如佛毗尼中说: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口自说,二者佛弟子(包括出家、在家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圣者化出形象)说。

所以,很多佛家经典尽管不是佛2500年前在世时亲传,但依然可以是究竟的佛法。正如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最後一章中曾说的:『佛经不应该有真伪的问题,只是了义说与不了义说,究竟说与方便说的问题。』


如果您原来并不熟悉佛学史,这篇文字您从头开始看到这里,您可能会一次次惊讶地反转——反转——再反转!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印顺法师的那句话:“佛经不应该有真伪的问题”(您要在乎真伪,那整个“大乘佛教”您都不用修学了)。啰啰嗦嗦这一堆,我只是希望松动我们的固有观念:

一、不要以为只要出自佛家经藏,一定就是出自佛在世时的亲口所说,认为必是真理,不可违背。(好像有一个词,叫做“教条主义”)。同样地,不要以为不是佛所说,就一定不是真理。

二、既然不能因为佛经以一句“如是我闻”开头,就判定是佛亲口所说,又如何判定什么才是真理呢?那我们就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每一句话是否如法了。如印顺法师所说,只看其“了义”还是“不了义”,属于“究竟说”还是“方便说”。有的经典也许90%都是“了义”的“究竟说”,但您偏偏执着的一句话,其实属于“不了义”的“方便说”呢?

如果把佛家浩如烟海的经典比喻为无数指向月亮的手指,很多人只看手指,忘了看月亮了。


最后,如果您对探寻佛教史感兴趣,可以找印顺法师的著作研读。如果您只想对佛经史作一点浅浅了解,推荐下面这篇,宏印法师所写的:

佛经的集结与特色

除了印顺法师外,以下网站,也是我个人较推荐的:

原始佛教会 arahant.org

以下这本书也可作参考,如果资料有和原始佛教会相异之处,我认为原始佛教会的资料会更准确些。

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最最后,来两个小小的佛教史知识吧:


【关于佛陀一生】

世界佛教友谊会于公元一九五零年,在锡兰科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关于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年岁史实。因为南传与北传佛教所记载的,各有差异,故作共同规定如下:

一、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圆日。

二、佛陀出家时是二十九岁,成道时是三十五岁;即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圆日夜睹 明星悟道。

三、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圆日夜半入灭。

四、佛历是由佛陀涅槃时计算起。


【关于印度佛教发展史】

关于印度佛教的发展历史,不论采用什么界定语词,目前学界已有的一致结论,是约分为五大阶段:

一、佛住世至佛入灭的「原始佛教」。

二、佛灭入后至部派分裂前的「根本佛教」。

三、部派分裂后至「(大乘)菩萨道」传出前的「部派佛教」。

四、「(大乘)菩萨道」传出后至「秘密(大乘)菩萨道」传出前,流传的「显教(大乘)菩萨道」。又可再分为前阶段的「性空大乘」,次阶段的「唯识大乘」,后阶段的「真如大乘」。

五、「秘密(大乘)菩萨道」传出后至十三世纪初(C.E. 1203)消灭于印度的「密教(大乘)」。

这些印度佛教的史实,是学术界经由近二百年的考证结论,已经无有反对的理由了。



本博其它相关阅读:

【荐】健康问题一直好不了?相信我!试试安东尼自然疗法吧!》(推荐!)

【多例】人类自然寿命为150岁以上,想做到?看这里!》(推荐!)

英国记者——每天三升水后的惊人变化》(推荐!)

当徐嘉博士、杨定一博士和安东尼疗法不一致时,我听谁?

乔布斯真因为素食导致早逝吗?恰恰相反!

关于运用奥根金字塔防止霉菌和电磁辐射的一些资料

清理心灵,疾病就能自愈无需安疗吗?信念创造实相,垃圾食物也能变好吗?

古人短寿的主因:忽略了水果之于健康的关键性?》(推荐!)

科学证实——人的身体机构最适于吃新鲜蔬果》(推荐!)

神了!这样科学饮食来减肥 不挨饿 无需运动 还不反弹》(推荐!)

纽约时报》保健畅销书冠军 数百万人亲证力挺 灵媒写的!》(推荐!)

关于西芹汁和蔬果会否寒凉,以及农残、热量、光敏、排毒反应等问题》(推荐!)

葡萄糖胺+軟骨素对关节炎真的有效吗?

根治【高血压】关键在“肝” 中医竟和安东尼疗法神吻合了!》(推荐!)

方法正确 癌症疗愈率是很高的 给癌症病人的建议》(推荐!)

蔬果汁导致低血压?大可放心!谈几种低血压成因

别混淆了正确自然疗法与林海峰疗法 差别大了

钟南山年轻30年秘诀 每天水果350克 你达标了吗?

铁证:【糖尿病】的成因不是糖,而是脂肪!》(推荐!)

导致骨疏与癌症 我们远低估了牛奶的危害 – 癌症基金会》(推荐!)

动脉斑块随『蛋黄龄』指数上升 蛋协却每年巨额宣传健康》(推荐!)

提到转基因有害还是无害,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点》(推荐!)

纯素食者的血液抗癌能力是荤食者的8倍

回复关于西芹汁的15条质疑 附 生素但不吃水果的危害



有一个非常好的公益群,“自然疗法全身心灵整体疗愈”群(无广告)。专门分享用自然疗法防病治病养生:包括自然疗法,食疗养生,修身,灵性探索,情绪排毒等,内容非常的实用,精彩,落地。合适修行和养生中不同层次的朋友。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

因为自然疗法群已经超过200人,不能直接扫码加入,可以掃碼以下个人微信,添加时请注明:“想进自然疗法群”和/或“想进自然疗法资料库”(前者是普通微信群,后者则只发资料不闲聊,适合不喜欢闲聊,不喜欢爬楼的群友)。

undefined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